從以教師為本到以學生為本 設計思維教育 啟發孩子規劃未來、改變人生

特約特集4

發布時間: 2020/12/10 09:00

最後更新: 2020/12/10 10:06

分享:

分享:

設計師出身的教育工作者成功改革印度的教育,破天荒讓學生自由選擇在學校所學和做的一切,如今更推而廣之,成為了印度教育界的主流教育方式,體現了如何透過設計思維的力量,改變數百萬名兒童的人生。

Kiran Bir Sethi原為平面設計師,一九八九年在印度阿默達巴德國立設計學院畢業後,創辦自己的設計工作室,直至她成為母親,她的人生才出現轉變。在兒子上學後,Sethi驚覺孩子很快便習慣拒絕挑戰和說「不」,令她深感沮喪,因為她認為小朋友不應只懂得服從和妥協,而永遠拒絕冒險。

學習不是為了守規則

Sethi認為每個人都具備「我可以」的態度。「我們學會爬、坐、走路、說話和思考,正是我們向世界證明『我可以』的行為。」可是,隨着孩子開始上學,他們便愈來愈缺乏創意,皆因學校要求他們要安靜、乖巧和守規矩,不可挑戰權威。Sethi表示︰「如此苛刻的教育制度令小朋友窒息,也使他們失去信心。」

為了讓兒子和其他孩子擺脫這種教育制度,Sethi於2001年在家鄉阿默達巴德創立河濱學校,嘗試將設計思維應用於教育上,改變學生的學習體驗。

設計思維的精髓,是思考和了解用家的需要和可能面對的困難,從中發掘問題的核心,並思考解決方案。因此,在推行設計思維教育時,Sethi亦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,找出問題所在。

Sethi認為︰「如果小朋友在課堂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,他們能了解自己能改變甚麼,也看得見成果,從而推動他們勇於求變。」

Sethi(後排右五)創立的河濱學校至今孕育了不少傑出學生,而她表示希望畢業生能抱着正面的處世價值觀,協助社會變得更好。

培育公民領袖

Sethi表示河濱學校是她協助孩子重拾自信的首個里程碑,同時「證明孩子需要方法去明白自己能令世界變得更美好」。

不過,Sethi沒有以老師自居,反而從孩子身上學習。「他們是我的老師。這班大多只有六至八歲的小朋友非常好學,不但會坦誠地說出自己想學甚麼,也表示希望有人與他們對話,聆聽他們的聲音。他們想有發聲的機會。」他們的期望激發Sethi鑽研教學法,並舉行工作坊培訓其他教師。

Sethi表示︰「聆聽孩子的聲音有助我們設計迎合他們需要的課程……正如設計師必須以用家為本,而好的產品亦必須能方便用家。小朋友其實知道自己想要甚麼。他們跟我說︰『聽我說,我已經不是小孩了,不受性別或背景限制,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有自己的想法,也需要別人的信任和愛。』」這讓Sethi意識到信任、信念和愛正是實踐一切的基礎,她以種花為喻解釋道:「如果土壤沒有養分,種子便無法萌芽和結果。在河濱學校,老師會和學生一起設計課程,而非由老師自行決定。」

學校甚至創立課程規劃委員會,納入學生參與會議,一起討論和交換意見。「與其由我告訴他們『為了測驗和考試而學習』,不如透過這些討論讓學生明白為何要修讀數學、算術、語言等對未來人生非常重要的基礎科目。」Sethi強調教育應為年輕人探索未來世界、成長和職場發展鋪路,「孩子是教育的中心,應是最終的受惠者,而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以孩子的需要和利益為先。」

這理念背後正體現了設計思維所提倡的以人為本。Sethi指出,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,孩子被大量訓示如何才能符合好學生的定義,而她則選擇摒棄規則,在學校開展「客戶研習項目」(Client Project),請學生充當專業設計師和創新者,面對來自包括不同行業、公司和專業領域和社會各階層的真實客戶,嘗試解決他們的需要。學生接獲的任務可能是設計遊客小冊子現以聲音導航,又或重新設計餐廳餐牌等。一班九年級生就曾深入基層社區,了解到當地的食水品質惡劣,於是回到課室動手製作濾水器原型,幫助當地改善水質。這些寶貴的學習體驗, Sethi說︰「孩子在向我證明『我正在成長』。」

換言之,Sethi眼中並無「好學生」的定義,反而一心希望培育年輕的「公民領袖」和擅於解難的人才。「唯有讓他們探索各種可能性,才能讓他們發現能改寫人生的各種機會。」

擁抱變革的全球教育運動

這種自由開明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模式,不僅讓孩子學會靈活變通,他們的學業成績亦有良好表現。河濱學校近年皆獲Education World India School Rankings評為阿默達巴德市和古吉拉特邦排名第一的日間國際學校。

這項成就促使Sethi於2009年再下一城,創立「全球創意行動」(Design For Change)組織,將河濱學校的教學模式推而廣之。組織將設計思維教學簡化為感受(Feel)、想像(Think)、行動(Do)和分享(Share)四個教學元素(FIDS)。當中「感受」指同理心,「想像」則指激發靈感和創新,「行動」指動手做和時間管理,而「分享」則着手透過分享來影響別人。組織現時已遍布四十個國家,影響了全球逾2,500萬名學生及65,000多位老師。在2017年,計劃更獲專注推動兒童教育的芬蘭機構HundRed評為最具創新性的一百個教育項目之一。「當一件事成功時,不應只讓一小撮人受惠,而是應讓更多人受惠。」Sethi說。

2017年,Sethi(右三)創辦的全球創意行動與梵蒂崗教廷簽定協議,引入其FIDS教學框架應用在全球的天主教學校,以推動創意及品格教育。

傳揚「我可以」信念

Sethi認為設計思維背後體現的是一種「樂觀」的處世價值,深信「世界總有更偉大的東西存在」,而健康的師生關係會形成「樂觀文化」、「同理心文化」和「變革文化」。「全球創意行動是個集眾之力而成就的項目。透過設計,你會創造一種文化,讓師生之間抱有共同的願景。如果學校只有幾位優秀的老師和幾位傑出的學生,這並非設計使然,而是偶然的結果,而透過設計,沒有人會被忽略。」

要開拓孩子的視野和思維,關鍵在於讓他們相信「自己是其人生的持分者,明白每個人的人生都掌握在一己之手。他們是尋求變革的人,而非只能接受改變。」日之有功,如今她所提倡的「我可以」信念已引起了世界各地孩子的共鳴。

此時,Sethi舉一個來自新加坡孩童的故事作例。他們因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年老的清潔工人被陌生人騷擾而感到悲傷。他們因此接觸學校的校工,嘗試了解他們的生活,結果發現,即使校工努力工作,卻從沒有人留意他們。於是,他們主動跟校工交朋友,甚至跟他們一起吃午飯。Sethi憶述︰「忽然間,他們學會了尊重。這故事並不戲劇性,卻體現了小朋友的力量和同理心。」這故事亦證明「我可以」信念的感染力。

Sethi(前右四)自2009年起創立全球創意行動,開始將「我可以」的信念推廣至全球,而在2014年,她就參與台灣分部的研討會,推動當地教育創新。

對Sethi來說,設計思維突顯了學校教育的根本,亦即作為主要持分者和倡議者的孩子本身。「我不認為這看法很特別或很高深,只是我們忘了把它視為學校的常規……因為改變的過程需時,並涉及大量討論和工作。最終,我們可能會乾脆放棄,回到『不如安排學生多些測驗』的教學方式,因為這樣比較容易。久而久之,孩子便會淪為配角。」

多年來,Sethi一直致力改革傳統學校教育被動和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,而她的步伐亦不會停止。「我會繼續協助學校推行改革,推動學校為學生謀求更大的福祉,同時讓學生透過全球創意行動,培養『我可以』的信念。」而她亦期望香港未來會有更多學校加入行列。

「我們要培養一代相信善良、慷慨和愛的公民,令世界變得更仁愛和美好,這是我們當務之急要做的事。」她說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想認識更多運用實踐設計思維的專家分享,請瀏覽此網頁
追蹤 Unleash!HK YouTube 盡覽精華片段
追蹤 UnleashHK LinkedInUnleash HK Facebook 以獲取香港設計中心 Unleash 設計思維最新資訊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(資料由客戶提供)